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

It’s Better Than Nothing...

沒有答案怎麼辦?

在這次的2018 LS-DYNA全球使用者研討會中,有幾個不錯的分析概念被拿出來探討:例如鈑金成型應變硬化強度,對於結果的影響如何?這問題被探討好多年,不同快速方法被提出,但總有人提出:相同形狀零件可能因不同模具及工法不同,應變硬化結果也不同,這樣子分析一定不準、不對。沒錯,您的論述及懐疑沒什麼問題,並且您可能就此打住不再研究這樣的問題。但我在不同場合聽到德國及美國不同地方的LS-DYNA使用者一個神回覆:

It’s better than nothing.
解決工程的過程本身就有許多不確定性,甚至有些技術也還再持續發展中,透過不同方法觀察趨勢及早應對,來解決工程問題,進而趨吉避凶。這大概就是CAE神到最高境界。

沖壓成型的工法影響了成型結果,但當您只有part設計,如何在一小時之內告訴設計者:這個零件哪裡有問題?這就是LS-DYNA神奇的地方.

標準答案在哪裡?

東方工程師在學習過程中,受教育制度影響,問題總是會有”標準”&”精確”答案。參加外國研會才發現:好像西方教育下的工程師,不一定如此。結果差了30%以上喔,只要結果有用,這結果就是好的...這與我們訓練經驗,想像的有點差距。
話說以前入行沒多久,每個客户都會問到:CAE準確度如何?我總是準備了一堆論文來証明它是結果是對的。
入行久了,看到的問題多了、廣了,才體驗到金剛經說的:"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"。過了麼多年,您同樣問我相同的問題,我還是會準備這些文件及數據,但我更會調皮的問您:那麼在沒有CAE之前,您的判斷結果會不會比較好?沒有的話可以考慮用CAE。
這下子慘了:客人看不到CAE能提供他們想要的標準答案,大概就”下次再聯絡”了。
大概台灣工程師與管理階層看不到有標準答案的問題,變得無所適從。甚至懐疑自己及他人的工作結果。

千金難買早知道.....

有時回頭想想:沒有任何工具,沒有計算過程,也是閉著眼也就直接開模又重做;如果CAE能幫先看到一些您沒預料到的現象,讓您省下幾次時間,就算不準,不也是better than nothing嗎?就算趨勢不一樣,還可以別人說這次您比電腦準啊~~
這也讓我想到一個客人:以前看到我去談維護時,都說:啊~~算不準啦,說也奇怪,您們也用了十幾年的LS-DYNA。有天來找我解決問題,我也沒好氣地說:啊不是說不準嗎?他才說:這麼多年來,就算不準也知道在哪裡不對,現在產品多樣化,沒有CAE的分析趨勢不敢亂設計...對啊,這不就是Better than nothing?
下次不要再問準不準了,該問一下您做了什麼設計思考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