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

最簡單的東西,往往最不簡單~


話說回到大學上工程數學,振動學時,老師一定會要我們推導出"特徵值”,然後告訴我們很重要。我那時的腦袋一直在轉:老師,您寫的是數學式,我畢業後看到的可能是一台車,一台伺服器,一台電風扇......裡面有個振源.....那~~那~~這個算式跟這些東西什麼關聯?

上到電腦輔助分析終於知道:原來很多數學家都做了好偉大的事:只要把模型做出來,丟到CAE軟體分析,他就會幫您運算。
因此,每次看到做特徵值分析時,就有這種感覺....這東西實在太簡單了:點一點,按幾下就算出來了。
問題是:算出來要做什麼??
特徵值有很多義意,在”機械振動”領域中,不精準的說:它代表了一個結構趨於振動的頻率值。一個零件或結構體,在這個特徵值附近,就會開始振起來。輸入能量愈大,振動愈明顯。在這頻率時,能量輸入就愈容易,這現象(共振)真的是有趣。
若您想要裝一個馬達在您的結構裡,若您轉速是1200RPM,由於零件總是因為公差有小小的變異而產生力量偏差,代表每秒有20Hz的振動頻率。若您放在一個結構體上,剛好它的特徵值是20Hz,您就可以看到這個結構體振動可能會很明顯。
問題來了:你真的知道您產品設計後的特徵頻率是多少嗎?我做過工程師,那時根本沒想過這件事(因為沒有軟體),所以都是裝上後發現問題才來解決。
問題又來了:要解決時,依經驗加幾根肋增加勁度,就可以解決(增加勁度就改變特徵值),但到到要加幾根?到底真的能解決嗎?這來來回回又多了一段時間。能否解決就未知了。
至少,Eigen Value的分析可以解答上述狀況。所以不要認為CAE沒有用,可能是因為你不知怎麼用.....